选择冷门专业的人后来过得怎么样 各不相同的故事!当年那些报考「冷门专业」的人国融汇通,如今在过着怎样的生活?
又是一年毕业季,「报考北大考古的女孩怎么样了」再一次上了热搜。五年前,湖南女孩钟芳蓉凭借676分、全省文科第四的高考成绩,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。留守儿童、小镇做题家、冷门考古……这些标签让她受到很多关注和讨论。
舆论喧嚣的日子里,钟芳蓉开始探索这个陌生专业,也在探索自己——性格、志趣、世界观。
一个年轻人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?报考一个冷门专业意味着什么?优先考虑热爱还是前途,或者「钱途」?当初那些报考冷门专业的人后来经历了什么?带着这些疑问,《人物》发起了这一次的征集。
200多位读者分享了「冷门专业」背后各不相同的故事。这些专业中,很多是大家很少听闻的,如核工程、殡葬、宗教学、斯洛伐克语、储能资源与工程等。
在与它们相处的日子里,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兴趣甘坐冷板凳,虽然离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很远,但离自己的内心追求更近;有的人在学了几年后突然发现,当初的「冷门」变成了「热门」,无论是就业还是未来发展都超出了最初的想象;有的人凭着叶公好龙的热情做出选择,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便转专业、转行;还有的人因为分数的限制或者被调剂,迫不得已进入一个冷门专业,却在深入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天地……
或许,读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路径,选专业也不是未来的生死令牌,这个旅程中,对世界的探索和对自我的寻找才是更重要的事。无论是坚守还是离开,人生的试错机会有很多,不是严丝合缝一丁点问题都不能出,想好就去做,至少别让自己年纪大了以后再美化没走过的路。
以下是大家与「冷门专业」的故事:
一个专业可以有多「冷」
@小南瓜 女 北京 2012年,调剂到档案学。本科专业只有9个人,老师有时候直接在办公室给我们上课,都不用去教室。
@余烬 女 广州 2025年毕业,监狱学。冷门到中国没有监狱学硕士和监狱学博士,我们学校是全球唯一的监狱警察大学。
@揠炥 男 瑞士苏黎世 2008年老毕业生了,报了西安交大核工程。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不多,而且就业方向比较明确,大多是核电站和研究院。小众工科在留学时反而竞争不激烈,只要找对方向就能得到独特的机会。我在瑞士上学国融汇通,班里一共才10个人,只有我一人是中国的。考官面试时对我的冷门专业印象深刻,认可度很好。
@妮妮 女 江苏 2016年本科毕业,专业是劳动与社会保障。整个班都是调剂来的。冷门到上学期间本校同学都不知道有这个专业,工作之后说出专业后,最多的反应是:「怎么还有这个专业?」
@dq 女 大连 今年大一,被录取到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。报考时纯粹因为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有百分百保研的优待,所以在完全不了解这个专业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填上了。专业有多冷门呢?被录取后我才知道,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大学不超过10所,全网几乎搜不到这个专业的相关信息,甚至本人所在学校也是第一年开设这个专业。都说「生化环材」是四大天坑,储科作为一个化工、机械与能动的交叉学科,目前全国还没有本科生毕业,谁也不知道前景如何。这一年也听到了很多不好的声音,说这些都是化工这种高危险、低收入行业的垂死挣扎,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,对像我这样的普通大学生简直是致命打击。我不止一次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,在「新能源是现在的风向产业」与「化工已经走向夕阳」这两种状态下反复横跳,焦虑得不行。但是有时候想想,又觉得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挺酷的,大不了以后干一个和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呗。
热的冷了
很多当初的热门专业,在时间的淘洗和时代的变革之下,变成了冷门。
@橘子皮 女 郑州 2012年报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,家长选的,我甚至都不知道都有哪些专业可以选。如今冷门到「现在这专业几乎快绝迹了」,专业内容是关乎土地利用、保护、管理以及和土地有关的房地产经营、测绘、规划等。没有痛苦,而是迷茫,尤其是多个房地产企业暴雷后,这种感觉更强烈。现在,专业都快亡了,我还在深耕与专业有关的一些资格证考试。
@necho 女 深圳 「工程管理」当年可不是冷门专业,现在,一切和土木相关的都冷得不行。现在很少有人报考工程管理专业了,多个学校都在裁撤这个专业,还有学校把工管、土木和建筑并进了计算机学院。最初有一种无力感,报考的时候,谁能想到它一落千丈呢?现在挺平静的,没什么大起大落,就觉得时代变局之下,你个人没有任何能力抵抗,就苟着呗。如果说有影响,就是倒逼着自己去找不同的方向尝试吧,我觉得也挺好的。
@pppppp 女 宁波 我想说的是反面例子:报了一个热门专业,但和想象中大相径庭。当年我考砸了,理想学校和专业都失之交臂,我说那我学商科,当顾里(小说、电影《小时代》中的角色),我也要站在陆家嘴往外看,除了大平层、红酒只剩钱和孤独等着我。很热门的商科,热门到我们学院是全校人最多的,热门到卷实习本科学历必须得是清北人复交,热门到本科4年,两年银行上岸的学长学姐都是脑子更好用的理工科的。但我非常痛苦,我在西北上学,那个地方没有实习,商科没有实习在就业市场就相当于鱼没有了水,而在那个四线城市最好的工作只有考公和银行,而我的性格非常不适合,我想逃,疯狂给北上广投简历,什么岗位都投,至少我还是211,我这么安慰自己,但实际上不如很多双非。如今从事数据类工作,因为研究生搭边转了专业,搭边转了行。商科是一个需要学历、人脉的行业,你可以只占一个,如果你都不搭边,别说当顾里,你可能都不能和顾里进一个办公楼。本科焦虑了4年,认清了自己脑子不算灵光,就是普通老百姓,没有资源,没有金钱,我知道我的年龄在就业市场很小,但对于未来,能忙忙碌碌当一个普通人,其实也很幸运了。
冷的热了
也有很多当初的冷门专业,在不知不觉间成了热门。
@张树林 男 青州 2016年高考,报了殡葬。有多冷门?那时候基本上一说这个专业,没有知道的,更不会想到这个还有专门的专业。当时很冷,现在过分火爆了。
@小习习 2011年本科毕业。我的专业当时很冷门,但现在很热门,专业名字叫:人工智能。我2007年入学,当时我们学院叫信息科学与技术,还是芯片飞速发展的时候,大一下学期分专业,全院350多号人,大多都冲向微电子系和计算机系,我们系只有不到50人。当时跟别人介绍自己专业的时候,几乎没人懂是干嘛的,只能简单粗暴地说「是搞机器人的」。Alpha Go火了之后,我的专业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了。如今从事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互联网行业,但不用写代码,我可太开心了。这个专业带来两大收获:一个是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,一个是对当下的智能热潮非常祛魅。
@小鬼 女 厦门 2007年开始读海洋科学。当时是根据分数线选了个心仪的学校,但对专业一无所知,只听本地的亲戚说厦大的海洋科学不错,就作为备选专业填了,结果就被录取了。入门很艰难,但这么多年过来,惊喜和收获是最多的。这是门综合学科,所以本科的课程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理等等都要学习,但每一门也没有学得很精通,导致很多同学毕业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纷纷转行。由于缺乏变轨的动力,我就一直留在了这个学科里,往更细分的专业发展,慢慢感受到了海洋对地球系统的重要性,也培养起自己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方式,借由这个专业,也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。现在在高校当老师,还是做本专业的研究,虽然不知道能持续多久。刚工作的时候,感觉自己就是风口上的猪,误打误撞坚持到现在,国家的政策倒向了海洋研究和发展,很多地方开始建立海洋大学,我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工作。所以现在对「热门专业」的看法,更多是「此一时彼一时」,学生更应该注重的是在一个领域里深耕和对任何事情的认真态度。很多事情的发展是看时运的,但最本质的是把正在做的事情努力完成并做到最好,而不是选择了「热门专业」后,就保你未来无忧。
小班独有的紧密联系
冷门专业的一大特征,就是人少、班小,同学之间关系紧密,反而成为了一种额外的礼物。
@阿树 女 北京 2022年本科毕业,斯洛伐克语,冷门到4年一招,一个班只有16个人,家人直到大学毕业还说不对我学的专业语言,介绍起来所有人听到都会愣一下的程度。入学时环境还没有这么差,对于小语种就业仍抱有天真的幻想,后来发现只是陪太子读书,大都是各谋出路。但是由于我本人挺喜欢学语言的,加上包容开放的学习经历,以及小班独有的紧密联系,都让我不后悔,并常觉怀念。
@豆奶 女 北京 北大考古学,高中老师哄骗着报的,为了学校的清北率。感觉考古学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滋味在,喜欢的人会觉得考古学特别好,特别有成就感(挖出遗物、拼陶片等),不喜欢的人(比如我)就会觉得「背那些遗址好无聊……一直在探方里刮刮刮好无聊……一直在考古工地待着哪也去不了好无聊……」回头看,这个专业给我带来的最实际的东西,就是北大的title还有班级认识的同学(我们班的同学人都很好),开阔了一点眼界,剧烈的痛苦与迷茫也让我更快地成长了一些,别的好像没了……是的,我对这个专业就是这样无语。
转身离开,烙印始终都在
有的人被动进入一个冷门专业,发现并不适合自己,于是转身离开;有的人出于就业等现实考虑决定离开,但专业的烙印始终都在。
@锋 男 北京 2016年毕业,学的应用心理学,那时应该算冷门吧,冷的原因在就业上(现在好像也没多大改善,虽然大众的兴趣很高)。现在跟流程和数据打交道。对我最大的影响可能主要还是在专业之外,我本身对心理学的兴趣还在(只是对专业课没兴趣),虽然从事着完全无关的行业和工作,但一直还在读这方面的书,现在比较关注积极心理学(尤其是心流和亲密关系主题)、决策科学、行为经济学等方面的作品——这些跟个人生活直接相关,例如每天3件感恩/成就小事,最早来自积极心理学,现在实践了一年,虽然当天记完没有太大感觉,但一个月放在一起回顾时,积极的力量就会爆发出来,而且这种积极数据的积累是有复利效应的。
被动选择,「先婚后爱」
也有人与自己专业的相遇出于「不得已」,却在深入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天地,然后爱上它。
@N 女 长沙 2023年,采矿工程,为了去好一点的学校选择了冷门专业。当同龄女生在写字楼实习时,我们的实习地在千米井下:巷道支护设计、爆破参数计算、通风方案是日常课题;头戴矿灯深入地壳腹地——环境艰苦、性别比悬殊、井下作业风险高让专业成为小众选择。但它带给我的快乐多于痛苦,痛苦主要在于这个行业似乎不需要女生,我们每个女生或许从入学起就要思考「性别歧视」下如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,有朋友选择本专业读研,也有朋友选择考公,我选择了新的专业读研,但我从不后悔在矿业的这4年。金矿、铅锌矿、铁矿……四年的实习实践,让我了解了一个新世界;在矿区的每段实习时光,除了技术之外,还看到了矿区人的生活方式;冷门背后,仍有无数人在坚持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。如今在本校读法律硕士研究生。最大的影响是拥有了尝试和试错的勇气,人生不会因为一个专业而停滞,在采矿区交到了许多好朋友,4年内获得了更多探索更大世界的可能性,以及20岁左右去过地下千米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!
因为热爱,所以选择
这个主题的来信不算最多,但几乎每一封都写得很长,当外在的条件剥落,兴趣成为永恒的锚点。
@狗衬衣 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市 2024年毕业,报考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野生动物保护专业。大概是因为从小生活在成都没事就往川西跑,对自然和动物有种天生的亲近。加上小时候看的电视、读的小说大多都与动物有关,从小学起就想要投身动保事业。冷门到在学校里跟别人说起这个专业,大部分人的反应是:「我们学校还有这个专业?」学习这个专业毋庸置疑是幸福的,能够经常跟动物们接触,置身于荒无人烟的自然,还能见到许多壮丽到「将人类拒之门外」的美景。因为热爱,哪怕风吹日晒、枯燥重复的工作也显得没那么难熬。唯一让人焦虑的就是就业形势……工作岗位少、薪资低、同事们也都很卷。今年暑假,我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玉树的保护站驻站实习,日常的工作大概就是爬爬山、数鸟认鸟、布设红外相机、推动当地社区的保护意识等等。学习这个专业给我带来的改变国融汇通,应该是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敏锐、善于观察。只要细心,就会发现自然里有许多微小但有趣的生命,因此不会允许自己忽视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神奇变化。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